开云APP 开云官网入口开云APP 开云官网入口开云APP 开云官网入口惠州市特创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特创科技)主要从事印制电路板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产品包括单/双面板、多层板等,广泛应用于工控新能源、液晶显示、消费电子等领域。
根据Omdia的统计数据及预测,2019年大陆显示面板产能占全球显示面板产能比例达到40.90%,2020年增长至 56.03%,预计至2023年,中国大陆液晶显示面板产能将达到全球的70%以上。液晶面板趋向大尺寸、产能加速向大陆转移,将为我国光电板的市场需求带来强劲的发展动力。
公开消息显示,特创科技拟冲刺创业板IPO上市,计划募资5.50亿元,创业板上市委员会将于4月27日审议其首发事项。透过现象看本质,华声财报分析发现特创科技潜存一些问题和风险,具体如下:
在招股书“发行人研发人员情况”一栏,特创科技披露其2019年末至2022年末,研发及技术人员分别为193人、244人、255人和251人,占同期员工总数比例分别为15.04%、17.00%、16.75%和15.70%。
各期研发费用中的职工薪酬,即研发人员薪酬分别为1525.33万元、1476.66万元、1588.82万元和1932.33万元。
基于上述两处的信息,华声财报计算得出,特创科技研发人员2019年-2022年的平均薪酬分别为7.90万元、6.05万元、6.23万元和7.70万元。显然,对于任何一家企业的研发部门而言,这样的一份薪资无疑是低的令人咋舌,明显不合理。
针对这一情况,交易所也在第一轮问询函中发出质疑,要求特创科技“结合研发及技术人员数量、级别分布、当地及同行业可比公司研发人员平均薪酬等,分析研发及技术人员平均薪酬的合理性。”
然而特创科技作出的解释却颇有点让人尴尬,根据其在问询回复中的进一步披露,公司各期的研发及技术人员构成中,掺杂了大量生产技术人员。
如上表所示,2020年末至2022年末(下称:报告期),特创科技真正从事技术研发工作的研发人员分别仅有145人、141人和144人,各期掺杂的生产技术人员分别为99人、114人和107人,其招股书披露的研发及技术人员“含研发量”明显不足。
据招股书披露,特创科技报告期各期员工总数分别为1435人、1522人和1599人,按真实的研发人员数量计算,各期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分别为10.10%、9.26%和9.01%,比率逐年降低甚至不满高新技术企业规定的10%要求,并且与特创科技在招股书中混淆人数后披露的各期17.00%、16.75%和16.48%差距悬殊。
同时,按真正属于研发岗位的人员计算薪酬,特创科技研发人员年均薪酬分别应为9.83万元、10.85万元和13.42万元,虽然期初较低但逐渐趋于合理水平。
华声财报推测,特创科技在招股书中将生产技术人员混进研发人员可能出于两点原因:
其一,以技术人员来充实研发人员规模,使得公司研发人员数量占比达到并远超10%的标准,进而显得公司对研发很重视,增强者信心;
其二,是对自身研发实力的不自信,综合特创科技的审核问询回复情况来看,特创科技与同行业可比公司关键技术指标和生产工艺方面基本处于同一水平,也就是说特创科技并不存在明显技术优势,而刻意营造研发人数较多的假象,旨在虚张声势。
需要注意的是,在招股书上会稿中,特创科技生产技术人员混同计入研发人员的这一情况仍未得到更正,这对于普通者来说恐怕难以分辨,很容易将其解读成特创科技研发人员较多、公司重视研发、技术创新能力强等利好信息,特创科技此种投机取巧的信息披露方式有误导者之嫌。
资料显示,特创科技成立于2010年10月,截至2022年12月31日,累计获得授权专利共138项(发明专利53项)。其中,报告期内新增授权发明专利40项、实用新型专利45项以及软件著作权14项,上述报告期内新增专利数量合计占专利总数量的71.74%。
特创科技绝大多数专利都是在报告期内取得的,大有集中申请专利为IPO造势之嫌。也难怪深交所审核中心质疑并要求其说明“成立时间较早但相关专利和软件著作权取得时间较晚的原因及合理性,与主营业务发展及核心技术形成过程的匹配性”。
此外,开云 开云体育官网相较同行,特创科技拥有独有技术7项,主要应用于光电板和少量厚铜板产品生产。报告期内,光电板形成的销售收入分别为277.64万元、8795.42万元和7308.37万元,最近一期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仅为13.00%。由此可见,特创科技近几年营收的大额增长并非源于独有技术相关产品,从另一方面也说明其独有技术在行业中并不具有突出优势,因而无法给公司带来大量经济效益。
2019年至2022年,特创科技营业收入分别为5.55亿元、7.51亿元、10.60亿元和11.52亿元,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691.98万元、2996.75万元、6158.52万元和8614.57万元,两项核心财务指标均实现连续增长。
经计算,2020年、2021年及2022年,特创科技营业收入同比增长分别为35.33%、41.25%、8.65%;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分别为333.07%、105.51%、39.88%。两项数据虽均有放缓趋势,但归母净利润增速连续多年数倍高于营收增速,尤其2020年,归母净利润增幅甚至为营收增幅近十倍,这显然有悖常理。
对此,交易所也在审核问询函中要求特创科技说明“报告期内净利润增幅大于收入增幅的原因及合理性,相关趋势的可持续性”。
据华声财报分析,特创科技的营收增幅与净利润增幅之所以不匹配,开云 开云体育官网主要是跟废料销售业务、期间费用及非经常损益有关。
报告期内,除了主营业务收入,特创科技还存在部分“其他业务收入”,其主要来源于废料废液销售,包括边角废料和提铜板等。2019年至2022年,特创科技废料销售收入分别为1824.52万元、3004.77万元、5668.27万元和4932.73万元。
需要注意的是,特创科技在审核问询回复中表示“鉴于废液废料产生过程中消耗的料工费等生产成本已投入统一结转至库存商品,公司便未对废料废液专门分摊生产成本”,因此主要废料废液的毛利率均为100%。
毛利率100%的产品以年毛利3千-6千万的数额出现在公司日常经营过程中,势必会引发格外关注。正因如此,深交所要求特创科技“说明报告期内收入及利润增长是否依赖于废料销售”,即高毛利率的废料废液是否在业绩高速增长中起到了粉饰作用。
2020年至2022年,特创科技废料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为4.00%、5.35%和4.28%,尽管废料收入占比较低,但其毛利贡献率却占比较高,数据显示,特创科技废料毛利各期分别为3004.77万元、5668.27万元和4932.73万元,各期废料毛利占营业毛利的比重分别为17.94%、25.77%和20.28%,可见废料毛利贡献非常之高。
同时,华声财报发现特创科技的主要原材料废料率显著高于同行,有刻意增加废料产出量以拉高利润增长之嫌。
如表所示,报告期各期,特创科技在“覆铜板、铜箔、半固化片及干膜”等原材料的废料率方面,均存在高于甚至远高于同行业可比公司的现象。其中,尤属干膜的废料率差异最为显著,特创科技干膜废料率各期分别为23.41%、18.17%和25.69%,而可比公司满坤科技干膜废料率各期均只有11.50%,二者相比,最小差值为6.67%,最大差值高达14.19%。
特创科技既然有大量废料废液需要处置,那么必然有进行废料销售的合作对象。基于此,华声财报发现,特创科技的最大废料处理商竟疑似为公司隐性关联方。
据首轮问询回复,报告期各期特创科技曾向“惠州市东江环保技术有限公司”销售废液金额分别为567.30万元、1276.06万元和1051.30万元,而惠州市东江环保技术有限公司也是特创科技2022年最大的废料处理商。
据招股书,黄石东江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作为特创科技的参股公司,特创科技持股30%,东江环保股份有限公司持股70%。而惠州市东江环保技术有限公司作为特创科技2022年最大的废料处理商,同时也是东江环保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因此,惠州市东江环保技术有限公司与特创科技之间存在隐性关联关系。开云 开云体育官网
无论是明显异高于可比公司的主要原材料废料率,还是超20%的废料毛利贡献率,以及特创科技与其最大废料处理商存在隐性关联关系,种种迹象均在表明,特创科技的收入、尤其利润增长有相当一部分依赖于废料销售,即特创科技大概率存在利用废料废液销售业务调节利润的行为。
特创科技净利润增长幅度较大的主要影响因素,除了废料废液销售业务贡献较大外,期间费用的不断降低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020年至2022年,特创科技期间费用分别为1.18亿元、1.34亿元和1.28亿元,占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15.70%、12.60%和11.09%,期间费用率呈逐期下降趋势。
然而相较之下,2020年和2021年,同行业可比公司期间费用率分别仅有12.63%和10.81%(部分可比公司尚未披露2022年相关数据,不纳入比对) 。
前后对比可以看到,虽然特创科技在不断压缩期间费用率以释放更多净利润空间,但对比同行可比公司的期间费用率仍然要远高一大截。
其一,销售净利率。2020年和2021年,特创科技销售费用率分别为3.23%和2.97%,而同行业可比公司销售费用率平均值分别仅为2.12%和1.84%,特创科技销售费用率虽然在持续下降,但仍显著高于同行业可比公司平均销售费用率。对于这一情况,监管层曾质疑其是否存在商业贿赂行为。
其二,维修费。维修费作为特创科技管理费用中的重要科目,主要包括日常设备维修支出、厂房及其他设施维修支出。报告期内,特创科技的维修费呈现金额较大且逐年增长趋势,各期分别为834.22万元、1115.47万元和1162.70万元,维修费占管理费用的比例也随之“水涨船高”,并且由于异高于同行业可比公司而受到深交所的接连问询。
由表格可知,报告期各期,特创科技的维修费占管理费用的比例分别为20.75%、23.62%和22.25%,能够与之形成三期可比的公司仅有骏亚科技,后者的维修费占管理费用的比例分别为10.79%、12.77%和12.34%,特创科技的维修费占管理费用的比例几乎已经是骏亚科技的两倍,二者悬殊明显。至于胜宏科技300476)、满坤科技以及金禄电子等能够形成两期可比的公司,同样无一例外,维修费占管理费用的比例皆是远低于特创科技。
报告期内,特创科技的净利润涨幅较大,期间费用的一降再降实属功不可没。另外,特创科技的期间费用整体虽然是处于下降趋势,但仍然异高于同行可比公司,具体表现为“销售费用率高于同行”以及“管理费用中的维修费占比高于同行”,而这些异常表现也同样令人感到蹊跷。
其中,2020年至2022年,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分别为264.72万元、363.52万元和597.94万元;2022年,公司非流动性资产处置损益为212.16万元。
由上可知,近几年非经常性损益对特创科技盈利能力的影响虽然逐年降低但占比仍较高,同样不可忽视。
综上所述,我们通过围绕着特创科技“营收与净利润增幅不匹配”的异常情况,进而发现其经营过程中的废料销售业务、期间费用均存在一定疑点,再加上关于研发人员和专利的问题,这些都需要特创科技在后续IPO审核中进一步释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