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云 开云体育官网开云 开云体育官网开云 开云体育官网开云体育 kaiyun.com 官网入口开云体育 kaiyun.com 官网入口开云体育 kaiyun.com 官网入口中美两国污水处理规模大、碳排放基数高,污泥的处理与处置是污水处理厂碳排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的污泥管理策略是未来污水厂碳减排的关键。实地调研了中美6大典型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处理设施和污泥处置路径,分析了中美两国不同典型的污泥处理处置工艺能量回收和碳排放的表现特征。结果表明:在不考虑碳补偿的情况下,中美6个污水处理厂中,华东A(中温厌氧消化+脱水+填埋/ 土地利用) 、华东B(脱水+填埋/ 焚烧) 、华东C(脱水+焚烧) 、Hyperion(高温厌氧消化+脱水+农用) 、OCSD(中温厌氧消化+脱水+农用) 和Blue plains(热水解+中温厌氧消化+脱水+农用) 的污泥处理处置路线/t DS。考虑能源回收和资源化利用产生的碳补偿效果,中美6厂污泥处理处置的净碳排放分别为984,1681,1941,-183,-240,-315 kgCO2/t DS。中美6个污水厂碳补偿率分别为30.2%、10.6%、0%、138.9%、159.7%和177.9%。污泥厌氧消化和产物土地资源化利用是碳减排的关键,提升污泥有机质含量能够强化碳补偿效应,研究结果可为我国污水处理厂低碳转型、污泥处理处置的无害化、减量化和低碳化提供参考。
摘要:填埋场是温室气体的主要人为排放源之一。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目前存在着大量到期填埋场及非正规堆场,面临着严峻的存量垃圾问题,亟需进行修复,而好氧修复技术由于能够有效加速垃圾稳定化得到了广泛应用,但修复过程中其碳排放特征尚且未知。因此,以某大型垃圾填埋场为对象,考察其在不同的修复状态下,填埋场有机质垃圾和二次污染物的变化特征,揭示其在好氧修复下的稳定化进程,并核算该过程中的甲烷(CH4) 减排效果。结果表明:该填埋场在曝气量和注水量分别为322.34 m3/min 及25.65 m3/d 的操作状态下,通过间歇注气方法( 开3 h 停3 h,共运行9 h) ,垃圾中有机质含量从31.30%~65.10%下降至11.0%~30.3%;填埋气CH4含量从0.02%~46.48%下降至4.23%,满足导气管排放口CH4浓度
摘要:2020 年5 月1 日起,北京市正式实施了《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为了解北京市垃圾分类后厨余垃圾与分类前生活垃圾性质变化,对居民区垃圾分类收集点厨余垃圾桶内的垃圾进行了采样分析,并与北京市分类前混合收运的生活垃圾性质进行比对。结果表明,北京实施垃圾分类后,厨余垃圾桶内厨余组分占比逐渐增加,实施1 年后,厨余组分占比可达99%;含水率和容重较分类前明显增加,可燃分和热值明显降低,故不适宜采用焚烧处理;pH和C/N呈下降趋势,电导率呈小幅度增长趋势,有机质、总氮(以N计) 、总磷(以P2O5计) 和总钾( 以K2O计) 含量上升,垃圾资源化利用潜力增大。Cd、Pb、Cr、Hg、As、Cu 和Zn 7 种危害较大的重(类) 金属元素中,除As 外其余的金属元素含量均呈下降趋势;Na、Ca、Mg、Fe、Mn 等金属元素,除Na 外均呈下降趋势。故垃圾源头分类可以有效控制厨余垃圾中金属含量,使其种子发芽指数升高,减小对植物的生物毒害作用,降低环境风险。该研究结果可为北京市垃圾资源化利用和处理设施规划提供参考和依据。
摘要:研究了餐厨垃圾制备的水热炭和热解炭对餐厨垃圾发酵产己酸的影响,分析了生物炭的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结果表明:空白组己酸最大产量仅为1.65 g COD/L,投加5 g/L 水热炭和热解炭对产己酸均有促进作用,己酸最大产量分别为3.64,24.24 g COD/L,为空白组的2.2,14.7 倍;而过量水热炭和热解炭(10 g/ L 和20 g/L) 反而对产己酸具有抑制效应。生物炭理化性质对比分析表明:热解炭可促进直接种间电子传递,比表面积更大的热解炭可为产己酸功能菌群提供更大面积的附着位点,富集己酸功能菌,促进乙醇和丁酸转化成己酸。微生物群落分析表明:5g/L 热解炭组产己酸功能菌Clostridium_sensu_stricto_12、Caproiciproducens 和Clostridium_sensu_stricto_11 的相对丰度分别为35.6%、2.0%和1.7%。
摘要:餐厨垃圾具有成分复杂、含水率高的特点,热解处理法虽可实现餐厨垃圾的快速、无害化减量和能源资源回用,但其处理过程依赖外部能量输入,处理过程的能量平衡问题不容忽视。为全面探究餐厨垃圾热解系统能量流分布,研究提出了热解产物燃烧回用思路,聚焦系统自供能特性,开展固定床热解实验,考察不同含水率的餐厨垃圾在不同热解温度下的产物分布,并计算理论热值,结合TG-DSC 分析确定原料热解理论耗能,建立了系统自供能特性指标(ERPC) ,计算系统的能量产生与消耗比,判断餐厨垃圾热解自供能的运行条件。结果表明:热解温度由400 ℃ 升至800 ℃ ,餐厨垃圾热解固体产物产率降低,气体产率提高,热解油产率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并在500 ℃ 时达到最高。通过产物热值分析,过高的热解温度和含水率降低了餐厨垃圾热解产物的总能量。当三相热解产物全部燃烧回用时,为实现系统自供能餐厨垃圾含水率不得低于40%,热解温度不得高于500 ℃。当只将油、气两相产物燃烧回用时,为实现系统自供能,热解温度需不超过600 ℃ ,含水率不超过10%。只燃烧热解气在所有条件下均无法实现系统自供能。
摘要:分别采用中试规模的达诺滚筒(DANO) 动态堆肥和静态发酵作为一、二次发酵工艺主体设备,为实际工程产生的餐厨固渣探究较适宜的参数控制条件。根据不同调理剂(木屑、稻草) 、C/N 和含水率参数。设置M1、M2、D1、D2和D3共计5个堆肥批次,通过理化指标、氨气挥发量、氧气含量、纤维素酶和蛋白酶含量等指标检测和最终肥料品质指标分析,揭示不同条件下餐厨固渣DANO 动态堆肥处理效果。结果表明:1) 环境温度在18.5~ 25.8 ℃ ,DANO 一次发酵升温受环境影响较弱。木屑相较稻草总体上呈现升温速度慢、峰值温度高、堆肥持续时间长的特点。2) 控制含水率为50.83%~60.30%,稻草堆体高温期温度都超过55 ℃ ,维持时间超过7 d。3) 稻草堆体初始C/N 控制在23~27内较为合理。综上,控制相关条件,堆肥周期可以控制在28~33 d。最终产品的C/N、含水率、总养分和pH 等相关重要指标均符合NY/T 525—2021《有机肥料》标准的要求。
摘要:有机固废厌氧消化是固体废物领域实现“ 双碳目标” 的重要途径,但沼渣处理的“ 梗阻” 问题制约了其应用与发展。通过文献调研大中型厌氧消化工程案例的实际数据,分析了4类典型有机固废沼渣,厨余垃圾、市政污泥、农业固废、城市固废有机组分的基本性质、营养物含量与重金属含量。基于沼渣特性、结合政策与规范标准阐述了国内外沼渣处理模式异同,并探讨了我国沼渣发展的瓶颈与发展方向。最后,从运输距离、规模效益、经济成本、市场渠道、碳排放等方面重点探讨了沼渣传统资源化处置路径与新兴资源化技术的机遇与挑战,旨在为政策制定、技术发展和产业应用提供参考。
董鑫磊1 林青山1 林亚楠2 习诗浩1 程伯夷1 陈磊1 张达1 王宗平1 郭刚1∗
摘要:电化学预处理剩余污泥( waste activated sludge, WAS) 厌氧发酵(anaerobic fermentation, AF) 产挥发性脂肪酸(volatile fatty acids, VFAs) 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和环境效益,然而不同电解质对电化学预处理剩余污泥以及厌氧发酵的效果具有较大影响。因此,实验考查了不同电解质( 空白对照,NaCl,Na2SO4和CaCl2) 在电流强度为1 A、预处理时间为60 min 的电化学处理条件下,对剩余污泥厌氧发酵产VFAs 的影响。结果表明:当0.05 mol/ L NaCl 作为电解质时,在电化学预处理阶段污泥有机质( 溶解性COD、多糖、蛋白质等) 溶出效果较其他电解质更好。在厌氧发酵阶段,该条件下VFAs 最大累积量可达到2625.8 mg COD/L,相比空白对照组提升了51.6%,表明NaCl 作为电解质的电化学预处理不仅能够有效促进剩余污泥中有机质溶出,而且有利于产酸微生物( 如Firmicutes 和Bacteroidetes) 的富集,从而促进厌氧发酵产VFAs,达到提高污泥资源化利用率的目的。
李柯蒙1 李洁月1,2 游少鸿1 孙晓杰1 李宁杰1 黄宏伟1肖河1,2∗
摘要:胡敏酸 ( humic acid, HA) 、富里酸 (fulvic acid, FA) 是堆肥过程中产生的有机组分,因其含有醌基、酚基等活性官能团而具有氧化还原能力,可以作为电子穿梭体介导污染物的生物还原。通过电化学方法测定了猪粪堆肥不同时期HA 和FA 的电子转移能力 (ETC) ,并联合紫外-可见光谱 (UV-Vis) 、傅里叶红外光谱 (FTIR) 和三维荧光光谱(3D-EEM) ,探究了猪粪堆肥过程中HA 和FA 的化学结构变化以及对ETC 的影响。结果表明:HA 的ETC 由堆肥初期10.06 μmol e-/g C 增长至末期40.07 μmol e-/g C,FA 的ETC 由堆肥初期的15. 36 μmol e-/g C 增长至末期的69. 73 μmol e-/g C,二者均随时间变化呈波动上升趋势,且EDC在电子转移中占主要地位。光谱分析表明,堆肥中的木质素类物质经堆肥化后会转变为聚合度高的腐殖质类物质,相比于堆肥初期,腐熟期时有机质的腐殖化程度和芳香化程度增大,相对分子质量也增高。类蛋白物质(组分C4) 在堆肥过程中逐渐减少,易被微生物作为碳源利用从而转化为类腐殖质物质(组分C2) ,且C2是堆肥中较为稳定的组分。相关性分析表明,类蛋白质物质减少、腐殖化程度增加会使HA和FA 的ETC 增强,FA 的电子转移能力更容易受到腐殖化程度的影响。
摘要:好氧堆肥是有机废弃物资源化的有效途径之一,但堆肥产品的供磷肥力较化肥相差甚远,使得有机废弃物堆肥产品在市场上存在竞争短板,因此,调控堆肥磷素资源有效性和磷组分转化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堆肥过程中可促进难溶性磷活化的解磷微生物,利用微生物强化和微生境调控手段,提高磷转化相关功能微生物在堆肥中的相对丰度和活性,能够显著改善堆肥过程磷组分形态,提升有效磷含量,但该过程易受到物料来源、堆肥过程工艺条件、微生物种间关系等多重因素影响。因此,综述了堆肥磷素转化规律及堆肥解磷微生物动态特征,阐述了外源接种解磷菌剂和堆肥添加生物炭等内源调控堆肥微环境的解磷微生物强化方法,讨论了堆肥内源、外源解磷微生物调控的关键限制因子(温度、C/N、含水率等) ,以期为探索堆肥磷素定向转化调控技术、开发富磷堆肥产品提供理论依据。
摘要:随着乙醇汽油的推广应用,其污染岩溶地下水的环境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汽油组分苯、甲苯、乙苯和二甲苯(BTEX) 可以被过硫酸盐(PS) 化学氧化作用有效去除。然而,乙醇的存在是否影响PS去除BTEX 尚缺乏深入研究。利用石灰岩颗粒为介质,以汽油组分BTEX(总浓度为20 mg/L) 和乙醇( 浓度分别为500,5000 mg/L) 为污染物,通过微元体( Microcosm) 实验模拟污染的岩溶地下水环境,研究PS分别去除BTEX 和乙醇,以及同时去除BTEX和乙醇的效果,讨论了乙醇对PS 去除BTEX的影响。结果表明:前28 d,PS 可以去除91%的BTEX,准一级动力学常数为0.006~0.349 d-1 ,其中苯最难去除,其次为甲苯。乙醇能够被PS有效去除,准一级动力学常数为0.003~0.054 d-1 ,去除速率小于BTEX;乙醇与BTEX 共存时能够抑制BTEX 的去除,但不会影响BTEX 去除的优先性。PS浓度增大,有利于去除乙醇和BTEX,但会抑制微生物活性,促使pH 值下降,并导致CaSO4 沉淀。该试验结果可为乙醇汽油污染岩溶地下水的原位化学氧化研究提供科学参考。
马鑫1 侯精明1∗ 李丙尧1 栾广学1 王俊珲1 李东来1 杜颖恩1 杨锋2 姬国强3
摘要:为探究建筑小区雨水花园空间布局对径流过程的影响规律,采用耦合SWMM(暴雨洪水管理模型) 管网模块和GAST 模型(基于GPU 加速技术的地表水动力数值模型) 的一二维耦合水动力模型,并以西咸新区天福和园小区为例,模拟计算了实测降雨条件下的径流过程。以雨水花园为研究对象,分别在该小区上、中、下游布设雨水花园,模拟6种重现期,共18种典型工况下其对管网出口径流的调控效果。结果表明:该耦合模型可精确可靠地模拟城市管网排水及地表积涝过程,纳什效率系数为0.80 和0.76,模拟结果较好;随着设计降雨重现期增加,径流总量控制率逐渐降低;在相同重现期下,将雨水花园布设于下游侧的径流总量控制率较布设于上游侧时提升了5.33~ 8.74 百分点,提升效果较明显。可见,该研究结果可为优化建筑小区雨水花园空间布局提供参考。
摘要:蚯蚓生物滤池( vermifiltration, VF) 是一种低碳、环境友好的生态技术。基于其良好的剩余污泥减量化效果,以不加蚯蚓的普通生物滤池( biofilter, BF) 为对照, 探究蚯蚓生物滤池对新型污染物———抗生素抗性菌(antibiotic resistance bacteria, ARB) 和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 ARGs) 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与BF 相比,VF对ARB( 四环素类抗性菌、磺胺类抗性菌和双抗性抗性菌) 的去除率增加25百分点以上,对ARGs(tetO、tetM、tetQ、tetW、sul1、sul2) 去除率增加20百分点以上,且具有选择性。VF 对intI1去除率高达98.24%,大大降低了ARGs的水平转移和传播风险。夏、冬季,VF对ARGs 和ARB 去除率比BF高15百分点以上,说明蚯蚓的加入减弱了低、高温对生物滤池的抑制作用。蚯蚓生物滤池能有效提高污泥中ARGs和ARB去除率,为剩余污泥的无害化处理提供参考。
摘要:厌氧消化是垃圾渗滤液处理的重要技术,常规厌氧工艺在处理过程中存在微生物易流失和出水水质较差等问题。采用厌氧膜生物反应器在中温条件下处理垃圾渗滤液,考察了废水降解性能和膜过滤性能。连续100 d 的反应器运行实验表明:在水力停留时间为10 d,COD 容积负荷平均为5. 63 kg/(m3·d) 的条件下,系统运行稳定,平均COD去除率达到92%,膜出水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低于200 mg/L,pH稳定在7.95 左右。在膜通量为6 L/(m2·h) 下,连续62 d 内的膜压增长缓慢,未出现明显的膜污染。批次产甲烷试验结果表明:渗滤液产甲烷潜能达到305 mL/g TS,与连续运行实验296 mL/g TS 的产气效果接近,沼气中甲烷浓度可高达70%~80%。产气达到90%和95%的潜能分别用时2.5,3.1 d,说明反应器有进一步缩短水力停留时间的可能性。反应器驯化的厌氧活性污泥对乙酸有较好的耐受性,在乙酸浓度为10000 mg/L 时,产气迟滞期仅为1.4 d。综合来看,长期运行厌氧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垃圾渗滤液具有较好的COD 去除效果、运行稳定性和膜过滤性。
3.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大气环境与装备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大气环境监测与污染控制研究重点实验室
摘要:为提高电镀废水的污染物去除效率,探讨厌氧-缺氧-好氧(AAO) -生物膜耦合工艺的有机物去除和脱氮除磷效能。结果表明:AAO-生物膜工艺处理电镀难降解有机废水运行效果良好,COD去除率稳定在89%左右;脱氮主要途径是好氧硝化,缺氧反硝化,60 d 运行中系统脱氮率达到70%~80%;难降解有机物影响NH4+-N 和COD 的去除效率,且存在时间差距,在其影响下,NH4+-N的变化稍滞后于COD。AAO-生物膜工艺的除磷效果经50 d 运行后趋于稳定,出水TP浓度低于1 mg/L,去除率>
65%,除磷主要依靠厌氧释磷和好氧吸磷过程。
摘要:针对钢渣-脱硫灰基胶凝材料存在早期强度低的问题,研究不同早强剂对钢渣-脱硫灰基胶凝材料抗压强度及水化性能影响。结果表明:当脱硫灰掺量为15%,3 d 抗压强度为3.65 MPa,比空白样降低了48.95%。利用生石灰、氯化钙、甲酸钙、硅灰、硫酸铝复合早强剂改性钢渣-脱硫灰基胶凝材料,其3 d 抗压强度可达到17. 89 MPa,是空白组试件的2.45 倍,满足GB 175—2007《通用硅酸盐水泥》中复合硅酸盐水泥42.5 级水泥抗压强度指标。通过XRD、SEM、FT-IR、XPS 和DTG分析发现,水化产物主要是单硫型水化硫型硫铝钙、水化氯铝酸钙、水化硅酸钙和弗里德尔盐。
摘要:由于污染源受地形、地貌及气象等条件影响而分布多样,大气污染数据在空间中呈任意形状、任意密度的复杂分布。为探究这种大气污染分布状况,基于DP 算法提出了1个发现污染类核心区域的聚类模型。以实现对污染数据不经统计直接聚类,在保持空气污染数据分布特征不变的基础上提取出关键污染数据,更准确地挖掘空气污染变化规律。将所提聚类模型和k-Means 算法在由兰州市2017,2019,2021 年各年1月污染物浓度小时数据构成的3个数据集上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所提模型在以上3个数据集上均能更清晰地挖掘出污染数据,在污染类核心区域中的关键污染数据分别为59.0%、57.2%和69.0%,且造成污染的首要污染物均为NO2和颗粒物。此外,该模型从兰州市2021年1月数据中解析出,兰州市月污染变化由污染物NO2和PM10共同作用或交替作用引起,日污染变化在受污染小时数和首要污染物(NO2和PM10) 出现次数上的变化趋势均呈双峰型,污染区域为城关区。并通过分析上述污染规律的成因,证明该模型在确保数据复杂分布不变的情况下提取关键污染数据的有效性。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江苏省大气环境与装备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江苏省大气环境监测与污染控制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
摘要:催化滤布可同时去除烟气中的粉尘颗粒和NOx ,满足水泥等行业NOx脱除的迫切需求。而催化滤布中催化界面的形貌会显著影响其脱硝性能。制备了具有球形催化界面的MnCeOx/P84催化滤布( α-MnCeOx/P84) ,并考察其NOx脱除性能。结果表明:当MnCeOx负载量为60 g/m2时,α-MnCeOx/P84在130 ℃ 时NOx脱除率为86.9%,160~190℃时NOx脱除率>
97%。同时,α-MnCeOx/P84在具有较好的抗SO2 性能和稳定性,通入体积分数为0. 003%的SO2后,在190 ℃ 下,其NOx脱除率达到83%左右;停止通入SO2后,α-MnCeOx/P84在的NOx脱除率上升并稳定在93%左右。且经过200 h 的脱硝反应测试后,α-MnCeOx/P84在的脱硝活性与催化剂负载量未下降。表征分析结果表明,α-MnCeOx/P84在中球形MnCeOx 活性组分以弱结晶形式存在,紧密地包裹在滤料纤维表面,且分散均匀;中孔是MnCeOx催化剂的主要孔结构,能够为催化反应的进行提供通道。H2-TPR 与Insitu DRIFTS 分析进一步表明,α-MnCeOx/P84在100~200℃有良好的氧化还原能力,且具有丰富的Lewis 和Brønsted 酸位,为其优越的低温NH3-SCR 脱硝性能提供了重要保障。具有球形催化界面的MnCeOx/P84催化滤布具有低负载量、高稳定性的特点,为滤料除尘脱硝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摘要:为探索河南省碳达峰路径,满足河南省碳达峰战略需求,选取河南省2001—2020 年社会、经济、能耗、资源4个维度的12个指标,使用Lasso-BP 神经网络方法,建立河南省碳排放量预测模型。基于12个指标数据的回归分析,设计了6条发展路径,对河南省2021—2035 年的碳排放量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12个维度的因素中,影响碳达峰的6大关键因素为煤炭消费占比、单位GDP 能耗、森林覆盖率、能源消费总量、第二产业GDP 比重和私人汽车拥有量;2) 追求单因素发展的路径1—4 均无法在2030 年实现碳达峰;在路径5、6 下,河南省将于2029年碳达峰,相较于路径5,路径6 的峰值排放量低2.53 Mt,峰值为510. 91 Mt CO2;3) 为实现碳达峰,在“ 十四五” 和“ 十五五” 阶段,应分别将煤炭消费占比、单位GDP 能耗、森林覆盖率、能源消费总量、第二产业GDP 比重、私人汽车拥有量的年均增长率控制在-4.0%和-5.0%、-3.5%和-4.0%、2.0%和3.0%、0.5%和0.4%、-1.5%和-2.0%、7.5%和7.0%。
摘要:为构建适用于体育场馆类微观建筑水系统的水-能-碳足迹关联模型,分析了各类体育场馆的特点,采用排放因子法对体育场馆开展包括生活水系统、空调水系统及体育水系统在内的模型搭建,解析了取水、给水、用水及排水的能源消耗与碳排放过程。采用数据质量评价与随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数值不确定性分析;采用情景分析法与敏感性分析法进行情景不确定性分析,识别并量化影响因素。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的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场馆为例的分析结果表明:水在全生命周期中制冰项与供暖项碳排放量最高,分别为161.2,114.3 tCO2 ,在先进技术+清洁能源情况下可减少65.4%的碳排放量,变异系数由0.869 降低至0.486。使用绿色电力、采用节水器具、中水回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措施可达到稳定的减排效果。
关键词:水-能-碳足迹;不确定性分析;体育场馆;生命周期理论;建筑水循环
摘要:为探究原油对土壤团聚体粒径和稳定性的影响,以模拟污染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在不同原油污染量(2%、5%、10%) 和污染时间(2,15,30 d) 条件下,土壤机械稳定团聚体和水稳定团聚体的粒径和含油量等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原油提升了土壤粒径>
2 mm 的机械稳定团聚体和水稳定团聚体含量,降低了粒径
0. 25 mm 以下,且粒径>
2 mm 的团聚体中分配的原油量占原油总量的60%以上。总体来说,原油污染改变了土壤团聚体的粒径分布,增加了团聚体的稳定性,促进了土壤中粒径>
2 mm 的大团聚体的形成,而原油主要赋存在大团聚体中。
摘要:大型室内场所中的人员密集,且内部空气流场复杂,研究以气溶胶为载体的病毒在大型封闭空间中的扩散规律,对预防传染病毒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以2020年武汉抗疫期间由某体育场临时改装的方舱为研究对象,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方舱中的空气流场,同时采用DPM 模型( 离散相颗粒模型) 模拟了带有病毒的气溶胶颗粒在方舱中分布和扩散情况,并研究了自然通风、强制通风、风道配风和底部抽吸对颗粒分布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风道配风及底部抽吸的情况下,气溶胶扩散得到了有效抑制,且风道配风的风压为50 Pa 时,具有最佳的病毒气溶胶排出效果。
摘要:我国煤矸石产量大,利用率偏低,大量堆积没有得到合理利用,造成了土地资源浪费和严重的环境污染。以煤矸石为主要原料,通过添加铝粉发泡养护得到多孔材料,再将其与废弃有机质以及含碳辅料发酵制成固废基土壤调理剂。对比探究喷播固废基土壤调理剂(SWSC) 、丛枝菌根真菌(AMF) 和固废基土壤调理剂耦合菌根真菌(SWSC+AMF) 的土壤理化性质以及对矿区典型植物生长的影响,研究不同处理下植物中重金属的累积量。结果表明:固废基土壤调理剂的优选配方为:当煤矸石和水泥掺比为85%∶15%时,制备的多孔材料性能最优;优选鸡粪和风化煤作为有机质和含碳辅料;当多孔颗粒、鸡粪与风化煤的质量配比为4∶2∶4时,制备的固废基土壤剂调理剂最优。对土壤调理剂的制备及应用全流程进行重金属安全性评价,重金属含量均低于国家标准中重金属的限定值。喷播SWSC+AMF 的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为35.24 mg/ kg,速效钾含量为261 mg/ kg,有效磷含量为278 mg/kg,碱性磷酸酶含量可达到293.07 mg/kg,且喷播SWSC+AMF对披碱草的株高和根长生成具有促进作用,可有效减少对披碱草中重金属Cd、Pb、Ni 的累积,同时对改善土壤结构,提升土壤肥力方面有积极作用。
伍彬1 张鸣2 李一平1∗ 王海英3 周玉璇1 郑可1 赵思索1 陈黄隽1
摘要:为调查华南地区居民生活排污情况及地块内部水质变化情况,选取南宁市3个代表性生活小区进行楼宇污水管和出水口的全天水质水量监测。结果表明:居民全天水量峰期为7:00—9:00、11:00—13:00 及20:00—23:00,水质峰期为6:00—9:00、11:00—13:00 及18:00—21:00;排污规律与居民生活小区特性相关,生活污水中氮、磷污染物高度同源,80%以上来源于人体排泄,洗涤剂含量与磷化合物浓度并不呈相关性;经过化粪池后污水水质仍存在衰减,化粪池后每1 km 的污水管道污水COD 可削减34 mg/L,削减率为11.7%;以楼宇污水管水质和人均日生活用水量计算出3个小区居民COD、NH3-N、TN、TP、BOD5 、LAS人均生活排污系数分别为52.2,7.1,8.7,0.61,25.4,0.49 g/ ( 人·d) 。
易宏学1 李杰1∗ 王亚娥1 赵炜1 谢慧娜1 张文莉2 权海荣3 慕浩1 胡凯耀1
摘要:土壤重金属污染是威胁城市生态环境的关键问题,为探究城市绿地不同管理措施下土壤修复效果,以城市不同管理措施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复垦土地不同管理措施土壤中的Cr、Ni、Cu、Zn、As、Cd、Pb 含量,并通过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地质累积指数法、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法定量分析了不同管理方式下土壤重金属污染及生态风险程度。结果表明:1) 不同管理方式下土壤中Cr、Ni、Cu、Zn、As、Cd、Pb 含量均高于陕西省背景值,不同管理方式下土壤重金属含量顺序为自然生长>
灌溉>
施肥;2) 各重金属含量随土壤深度增加的变化趋势为逐渐减小或先减小后增加,且在20~40 cm 深度取得最小值;3) Cd 是造成该地区生态风险的主要元素,为轻污染,且是污染程度最高的元素。灌溉和施肥措施对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效果优于自然生长,合理布设城市绿地措施有利于城市绿地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改善。
摘要:环境技术验证评价是新环境技术评价的有效方法之一。烟气超低排放是重点行业大气污染控制的发展趋势。开展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技术验证评价研究是环境技术验证评价在行业精细化应用的创新。在分析燃煤电厂大气污染物超低排放技术特点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调查研究法等构建了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技术验证评价指标体系,提出验证评价指标获取方法、测试周期和样本量、采样频率、指标评价方法。以超低排放组合技术“ SCR 脱硝+干式电除尘+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湿式电除尘” 为例进行应用验证,该技术利益相关方认为验证结果能够客观、科学、公正、有效地反映该技术的技术、经济、环境影响、维护管理等指标的真实情况。
摘要:为了提高挥发性有机物(VOCs) 源解析的时效性,基于BP神经网络提出了对VOCs 监测数据进行实时源解析的PBP模型。利用验证数据证实了PBP 模型可获得与PMF 模型准确性相当的源解析结果,并且PBP 模型具有不受输入数据量限制且计算速度快的优点。将PBP 模型应用于长三角某工业园区监测时长为10个月的VOCs 组分在线数据并计算得到高时间分辨率的源解析结果,发现监测点位VOCs 主要来源为工业源(25%)>
燃煤源(20%)>
汽油车尾气源(18%)>
溶剂使用源(15%)>
柴油车船舶尾气混合源(12%)>
油品挥发源(6%)>
植物源(5%) 。此外,结合风速风向数据对各污染源主要贡献方位进行识别,为VOCs 的精确管理和控制提供参考,且具有较大的源解析应用潜力。
关键词:挥发性有机物(VOCs) ;在线监测;BP 神经网络;PMF;来源解析
摘要:基于在线监测与人工水质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大量背景数据的收集,制定了系统化的监测方案,实现了区域内各污染物负荷的定量化分析工作。结果表明:在提质增效的“ 挤外水” 中,污水管道入渗地下水的去除可将污水厂水质浓度提高36.01%;工企业污水的污染物负荷贡献率较低,部分企业需在预处理后继续排入污水处理厂;“ 收污水” 中,对水厂浓度提高影响较大的是城乡接合部散排污水,全部纳管收集后,污水厂水质浓度将提高30.30%。同时,雨水管网混流污水与过河管道漏失污水虽对污水厂水质浓度的提高影响较小,但也会带来水体污染的危害,仍需进行改造纳管。
摘要:基于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和化学品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要求,以物理危险、健康危害和环境危害为主要因素,以新化学物质判定及管理、危险化学品识别及危险特性判别为主要环节,探索并建立了污染场地治理修复药剂危险性评价技术流程;在此基础上,以上海市污染场地土壤、地下水治理修复技术和药剂为例,对所制定的评价技术流程进行合理性验证。系统收集整理了上海市135 项污染场地治理修复工程的基本信息,对典型污染物治理修复技术和药剂类别进行统计分析,识别了各药剂的危险特性。以常用的氧化剂过氧化氢为例,高浓度过氧化氢可引起燃烧或爆炸,建议其浓度控制在60%以下。该研究结果可为我国污染场地治理修复工程的安全实施、药剂安全利用以及生态环境部门对土壤修复行业的监督管理提供创新思路、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撑。
杨国栋1,2,4 兰天3∗ 宋萌珠3 杜玉凤3 刘梦丹3 宋迎春3 蒋建国3
摘要:以厨余垃圾干湿压榨分离-水热炭化技术的工程应用为研究对象,评估工程的运行效能,分析单位厨余垃圾处理的能耗情况,核算厨余垃圾处理成本。结果表明:该厨余垃圾处理工程日均处理量为115.32 t/ d,厨余垃圾平均减量化率达到60.31%。厨余垃圾经干湿压榨分离-水热炭化处理得到的产物为干垃圾和水热炭, 含水量分别为68.41%和35.92%,低位热值分别为5029.61 J/g 和14424.80 J/g,与未处理的厨余垃圾相比,其燃烧性能大幅提升。厨余垃圾处理的单位能耗为46.26 kW·h/ t,其中压榨处理环节的能耗只占总能耗的10.54%,水热炭化处理环节能耗占比最高,达到了72.14%。每吨厨余垃圾的处理成本为386.56 元,水热炭化处理的成本占总成本的41.69%。该工程有效地实现了厨余垃圾的减量化与资源化,处理产物在制备垃圾衍生燃料、吸附材料、生物碳基肥料以及土壤改良剂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为城市厨余垃圾处理工程建设提供提供了可靠的设计参考与技术支撑。
摘要:水中的有机污染物由于其毒性、持久性和生物难降解性,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传统膜分离技术通过物理截留去除水中污染物,然而有机污染物、微生物与膜表面的相互作用不可避免地导致膜污染,缩短膜使用寿命。电化学膜分离技术( electrochemical membrane filtration,EMF) 是一种集污染物截留和电化学降解双重功能于一体的新兴水处理技术,具有强化污染物去除、抗污染和效能提升的优势,因此在污染物深度脱除和消毒等方面得到广泛研究与关注。介绍了电化学膜分离技术在水处理中的研究进展,简述了其工作原理和优势,并重点分析了电化学膜材料、反应器运行参数、水质条件的影响,介绍了该技术在污染物去除和水体消毒的应用现状,最后对其发展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摘要:针对污水中抗生素及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存在及潜在危害,总结了人工湿地去除污水中抗生素及其抗性基因研究的最新进展。已有研究表明:人工湿地对污水中抗生素的去除率在60% ~100%,对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去除率在10%~100%,季节、进水水质、水力停留时间、温度、pH、微生物、植物、基质等是影响人工湿地去除抗生素及其抗性基因的主要因素,微生物降解、光降解、吸附、植物吸收和植物降解是主要去除机制。人工湿地虽然可以去除抗生素及其抗性基因,但抗生素在基质的富集以及出水抗生素抗性基因丰度的增加会带来潜在风险,值得关注。新型人工湿地处理技术对抗生素及其抗性基因和传统污染物的协同去除机理,以及人工湿地各要素的去除机理和贡献、耦合生物电化学作用的人工湿地技术是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
《环境工程》创刊于1982年,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环境科学类期刊,由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主办、工业建筑杂志社有限公司出版发行。本刊主编由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清华大学教授曲久辉担任。报导内容涵盖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控制、有机固废生物处理与资源化、过程工程环境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环境生态工程、海绵城市建设规划与实践、碳减排技术路径研究与实践等。本刊已入选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核心库)、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ISTIC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环境科学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T2级、世界期刊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等。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全球变化的大背景下,《环境工程》既要关注解决环境治理工程难题的最新科技进展,也必须突破以末端治理为主要目标的学科局限,深刻认识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环境工程问题,深入思考环境工程科技发展的未来与方向,深度融合相关学科的科技成果,报导更有学术高度和应用价值的综合性成果。
因为公众号平台更改了推送规则,如果不想错过环境工程的文章,请记得读完点一下“赞”“在看”,这样每次新文章推送才会第一时间出现在您的订阅列表里。